模板天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寰俊鐧婚檰

查看: 850|回复: 0

《黑天鹅》:自恋与厌恶~~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3 12: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意中看到一篇关于《黑天鹅》的解读,专业透彻,心理分析无懈可击,特来分享——这篇母权下的自我觉醒。(感谢出租车司机的影评)



  阿伦诺夫斯基和这个时代的所有才子一样,先在早期作品中以独特的叙事风格秀出他们的才华,然后又不约而同的开始对主流题材的挑战。《摔跤手》的阿氏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歌颂者,那部电影也因此赢得了世人有些过度的歌颂。这次《黑天鹅》关于“母女相争”、“出戏入戏”的命题也有太多玉珠在前,只是阿氏独特的解析角度和其对《天鹅湖》诡异的诠释,仍让本片不失精彩。



  娜塔莉·波曼饰演的妮娜长期和其母亲生活在一起,事实上也在根本上一直受到其母的支配。通过二人的对话,我们能知道妮娜的母亲是个并不成功的芭蕾演员,于是她将女儿视为自己的延伸、自己理想的寄托,自幼便将妮娜打造为她意志的代言人。可以这么说,妮娜的母亲在妮娜身体里种下了一个自己,并逐渐将其训练成妮娜的主体人格。而从妮娜手机中不断闪耀的大号“MOM”等细节,以及其母帮助妮娜剪指甲、脱衣服等情节可以看出:妮娜的母亲是有意不完善、不健全妮娜的主体人格,因为这样才能使女儿永久依附于自己,而逐渐妮娜自己也养成了剪秃指甲的怪癖,也会在芭蕾舞上要求自己必须完美更是可以管窥到妮娜母亲对其人格的影响。应该说,妮娜未经世故而且天真单纯的“主体人格”便是白天鹅,而“母权”则成为时刻缠绕着白天鹅的诅咒。另一方面,由于妮娜年龄的增长,其“自我认知”必然逐渐形成,这和“母权”的支配便会产生矛盾。而其“主体人格”又不得不依附于母权,这样妮娜逐渐强烈的“自我意志”便被长期抑制且越积越深,最终导致了其象征独立的“后继人格”分裂出来,这便是“黑天鹅”。后继人格一般带有很强的攻击性和叛逆性,这在后期的妮娜身上得到了验证。但如果没有任何外部干扰,没有任何唤醒妮娜独立人格的事件,其母在妮娜体内强大的控制力是很难被撼动的。



  (此图二人的位置可以反映出妮娜母亲的地位;而二人的镜像交叉换位是在暗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电影看到这里,其人物的形象、背景都仍是相当传统老套的。《黑天鹅》的出色之处是在于这件诱发妮娜“后继人格”觉醒的事件:《天鹅湖》的选角和演出。在表现手法上,将《天鹅湖》本身的故事与电影情节嵌套大大增强了戏剧渲染力。将妮娜带有憎恨、愤怒的“后继人格”对应为剧中“外露张扬”的“黑天鹅”等角色设计,也让整部电影更为写意。而《天鹅湖》的结尾“以自杀得自由”更是与本片的主题殊途同归,最后白天鹅在母权注视下的纵身一跃(与《摔跤手》异曲同工),有了更甚于《莎翁情史》的“戏中戏”升华。而在其命题表述上,妮娜在《天鹅湖》排练上对自己的苛求,正是母权在妮娜身上打下的烙印;而让妮娜通过《天鹅湖》展开对母权反抗,本身又是对拥有“不成功演艺生涯的母亲”最致命的打击:妮娜在受母权支配时二人合一,她有荣誉母亲会高兴(比如送、扔蛋糕);而一旦妮娜摆脱其母支配显露独立人格时,女儿的成功便使其母萌生了强烈的嫉妒心理,她在片尾阻止女儿登台的行为就是例证。整部影片与《天鹅湖》最大的区别是弱化了“王子”等男角色的作用。在本片中,真正的男性角色只有汤马斯(文森特·卡索 饰演),而他也仅仅是妮娜独立的诱因而已。可见,阿氏更愿强调妮娜完成蜕变的主因:两重人格对妮娜的控制。



  如第二段所述,妮娜的“两重人格”在《天鹅湖》选角开始后便开始争夺对个体的控制权。影片对这一过程的描述可谓惊心动魄:其一便是“镜子”的使用。众所周知,精神分析家拉康提出的“镜像阶段”所指的就是“自我人格觉醒和确立的过程”。妮娜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立人格”其实在《天鹅湖》选角时才刚刚形成,此时的这层人格尚处于襁褓阶段。开始时,处在母权“主体人格”控制下的妮娜在镜中看到自己的“不对称”镜像,就是她自我的“后继人格”体现。最后,后继人格杀死主体人格时用的同样是破碎的镜子,即象征妮娜自我人格的彻底觉醒、“镜像阶段”的结束。同时“镜子”这一道具也很好的加重了惊悚氛围的营造,几次镜中撕裂伤口的桥段将角色的心理斗争十分惨烈的外化出来。其二是对客体的幻想,这里最主要的便是莉莉(米拉·库妮丝 饰演)。由于她们几个演员间对“天鹅皇后”这一主角的争夺恰巧暗合了妮娜体内两重人格对个体控制权的争夺,使得妮娜很快便形成了对几个客体的幻想。而像贝丝(薇诺娜·赖德 饰演)疯狂戳脸前说的那句“你抢走了我的角色”这种双关语更是说明了妮娜的人格争斗在后期已延伸至她生活的每个角落。



  看完本片后,曾好一段时间不能自拔。每天走在回家必经的西安路上,想着妮娜浑身的羽毛和欲望的眼神,感叹着这霸气的表演。



  本片除上述亮点之外,演员的表演当然不得不提。娜塔莉·波曼在哈佛大学主修的便是心理学,按说这对于她塑造这类“双重人格”的角色应该有很大帮助。平心而论,波曼在更多时间内都在饰演一个唯唯诺诺的小女生(即妮娜的主体人格),真正“黑天鹅”的戏份并没有太多,仅有的一些桥段也被特效和化妆抢去不少风头。其实波曼真正的亮点是她的舞蹈。虽然其中有少部分用了替身,但毕竟大部分的舞蹈动作都由她一人完成,而且有些舞蹈动作更需要传达角色的心理状态。波曼可以出色的完成,代表她有出色的表演能力同时,还说明她有很深的舞蹈功底。米拉·库妮丝的表演个人倒不觉有多出色,此类外露而带点嫉妒心理的女性角色遍布于很多好莱坞的电影之中,她能受到如此多的肯定是沾了整部影片的光。相比之下,我觉得芭芭拉·赫希的表演更为出彩。她将这个控制欲极强的母亲角色诠释的霸气十足,那总是笼罩在妮娜身边的“一袭黑衣”甚至有让人不寒而栗之感。



  另外,本片相当出色的配乐被奥斯卡取消资格令人不解。配乐师只要有对名作的改编就算抄袭吗?当年丹尼·艾夫曼在《米尔克》中的配乐也能听出“柴可夫斯基”的曲调,却拿了奥斯卡提名。今年换做一个影响力稍小的乐师便直接取消资格,奥斯卡也有明星哨?



  最后说一句,关于《黑天鹅》究竟是学《魔女嘉莉》还是更学《红菱艳》的争论估计会无解。对于“XX新片其实学了XX电影”的话题真是老生常谈了。我只知道,如果过些年再有一部舞蹈题材或是心理惊悚电影出来后,人们争相说它其实学了《黑天鹅》,那就足以证明《黑》是部好电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模板天空 ( 浙ICP备14007150号-1 )

GMT+8, 2024-5-15 18: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